章节目录 第三十九章 劝进吴三桂

作品:《轩辕新明录

    蒋一正觉得,刘国轩的想法,其实也有道理。

    耿精忠投降之后,曾养性所部的近万人一直在福州城南驻扎,日用消耗很大,刘国轩一直希望把这支军队调离福州,一来避免曾养性暗中和耿精忠勾结,闹出什么乱子来,二来也希望通过战争消耗一下这支军队,毕竟一支建制完整又完全只听命于曾养性的部队,可以说是战斗力,但也可以说是隐患。

    蒋一正和刘国轩的想法差不多,觉得应该趁机把曾养性调离福州。既然如此,姜承志也就不再说什么,表示就按大家说的办。再度派出使者,向尚之信说明意图,要求尚之孝尽快来福州。

    使者前脚离开福州,姜承志后脚就收到了衢州方面派人送来的书信,王鼎在书信中说,清军近期不断增援,很可能是准备向衢州发起总攻,要求福州方面将陈世凯和牟大寅的部队调回衢州协防。

    姜承志感到形势似乎有些严峻,如果尚之信那边事情不顺利,而清军又真的大举进攻衢州,明军的战线就有被拦腰切断的风险。

    对此,刘国轩认为,对付尚军并不费力,一年前自己就和潮州总兵刘进忠一起击退了数万尚军的进攻,如果再与尚之信开战,自己是很有把握的。反而衢州如果有失,确实会造成战略格局上的重大失败。因此,建议姜承志和穿越者们一起带兵增援衢州。

    姜承志隐隐约约感觉到,刘国轩这个建议虽然从军事角度说也算合理,但是有支走所有穿越者之嫌。蒋一正和朱丹赤却都主张接受刘国轩这个建议,因为实际上刘国轩已经是福建明军的一把手,穿越者们留在这里并不能起什么作用,而政务方面可以完全由署理福建巡抚的陈永华处理,有陈永华在,刘国轩也不至于搞出什么出格的事情。大家一起回衢州,既对衢州防务有利,也省得在福州无所事事。姜承志又问陈枫的意见,陈枫也觉得回衢州是个不错的方案。

    既然大家意见一致,姜承志也只能同意。于是向杭州方面发了一份加急的军报,完整报告此事,然后下令陈世凯和牟氏三兄弟,准备出发。

    接到军报毛渊明和常镇业头痛不已。因为在收到姜承志的军报之前,已经有一份军报从衢州送过来,王鼎报告说,清军集中兵力发起进攻,击破了衢州城西明军的一处防御据点,杨捷在这次战斗中重伤不治,已经牺牲了。

    杨捷投降明军的时间并不长,大家对他也没有多少感情,但对他的带兵能力还是颇为认可的,居然会被清军战场杀伤以致死亡,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惊骇。更糟糕的是,杭州已经没有兵力可以派出去支援衢州了,眼下只有希望福建方面的援军早日达到衢州,而北面与清军交战的项绍宽能够及早取胜,然后回师南下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派人去向吴三桂求援,只要吴军从赣州和湖南两个方向向南昌进兵,清军就不得不放弃对衢州的攻势。但是向吴三桂求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,事情本身就不容易办,需要派人穿过清军占领的江西,前往湖南衡州。比起技术问题,伦理问题更麻烦,朱慈炤已经登基,明军当然是不认吴三桂所立的“朱三太子”的,想必吴三桂也不认定永皇帝,使者怎样面对吴三桂,怎样处理双方的关系,是个巨大的难题。

    毛渊明和常镇业、孙广越在书房里商议了一天,总算对技术问题有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:派许缵曾和传教士一起去。

    眼下在杭州的官员当中,许缵曾和吴三桂算是有些交情的,许缵曾本人还因为和吴三桂的关系被清廷处罚,有这层关系在,面见吴三桂时可能会比较好说话。另外,为了安全穿越清占区,让许缵曾扮作传教士的随从,会比较稳妥。至于传教士,李科罗肯定不行,因为他名声在外,他和郑成功的关系,清朝方面肯定非常清楚。柏应理比李科罗好些,但也难保有没有人知道他在崇明岛策反清军的事。所以最好能够请殷铎泽去一趟,不过殷铎泽教务繁忙,很难请得动。

    而伦理问题则暂时没有头绪,毕竟朱慈炤登基之后,就没有派人去吴三桂那里寻晦气,而吴三桂的态度肯定比耿精忠更傲慢,耿精忠都拒绝承认朱慈炤,何况吴三桂。三人商议之后,决定写一封信给许纬辰,加急送往湖州,请他回一封信,说服殷铎泽帮这个忙,另外,也请湖州军机处的人一起参详一下,怎样面对吴三桂。

    从杭州到湖州的加急军报,用快船两天就能送到,对方如果花一天时间准备,再花两天时间送回来,那么前后一共需要五天。

    果然,第五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五,回信就到了。小铁盒中一共有两封信,一封许纬辰写给殷铎泽的,对他晓以大义,希望他陪同许缵曾一起前往衡州,觐见吴三桂,信中特别提到,之前永历皇帝的全家都已经受洗,连皇太子朱慈煊也不例外,若是教廷能够出兵相助,大明重夺天下之后,就会变成一个天主教国家,如今神又给了一次机会,若是大明能够复兴,至少圣教在中国的传播会变得畅通无阻。

    毛渊明对许纬辰的这个“许诺”不甚满意,但现在也无可奈何,必须恳求殷铎泽同意,因此也只能先这样。

    第二封信是写给杭州军机处的,对于前往见吴三桂的事情,提了两点建议,第一是劝进,即劝吴三桂当皇帝,反正吴三桂命不久矣,他当皇帝不但不影响朱慈炤的正统性,反而能让吴三桂自己把“朱三太子”的招牌拆下来,免得日后别人用来质疑朱慈炤。第二是引用三国故事,与吴三桂约定以赣江为界,平分江南,然后联手北伐抗清。

    这两点建议都有点耸人听闻,毛渊明庆幸自己是在书房里和常镇业、孙广越一起看,若是不小心传扬出去,不但黄宗羲等人肯定要大肆鼓噪反对,连郑经也不好意思说赞成。

    常镇业倒是觉得,劝进一事非常必要,因为吴三桂必定不会满足于继续做大明的臣子,军机处也就拿不出任何可以打动吴三桂的利益,撺掇他当皇帝,可谓拍吴三桂的马屁拍得恰到好处,吴三桂内心想要称帝,光臣下劝进还不够光鲜,连大明朝廷也劝他当皇帝,这个马屁就非常受用了。而且,吴三桂称帝之后,清廷的战略重心肯定要有所调整,穿越者知道吴三桂还有一年就要死,吴三桂自己并不知道,他称帝换来更多清军的压力,那是他自找的。

    孙广越也觉得,第二条建议也很机智。现在朱慈炤已经当了皇帝,如果吴三桂再称帝,那么大明和吴周之间始终会有一个正统性的问题,而南明就一直因为正统性问题相互倾轧,导致抗清大局被破坏殆尽。如果能效仿三国时代诸葛亮的智慧,约定两家平分江南,再联手北伐,显然可以避免潜在的冲突。

    既然两个人意见一致,毛渊明也就同意这么决定。只是,这件事情必须非常机密地进行,一旦泄密,就会招致舆论的强烈反对,所以只能亲自去请殷铎泽和许缵曾秘密商谈。